Peripateticism

Yuens' blog

View the Project on GitHub

head

《最好的告别》读后感

这次没有像往常那样,把所有折页的内容都记录下来,我只记录下《最好的告别》中,自己能回想起来的地方。

being-mortal

大概是以下几点:[toc]

1. 目前现状

美国在三四十年代在家离世是很常见的情形,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,人们相信医疗可以延缓人类的死亡,越来越多人在医院的急救病房里离世,但这些大多数的病人都是活在虚妄之中,医疗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,死亡是无法战胜的敌人,我们的目的不是击败敌人,而是拥有勇气,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要勇敢地逃跑撤退,面对可击败地敌人那就发起进攻,在面对死亡这个强敌时,为了打赢战争,而选择全军覆没,可不是一个好主意。

过度的治疗,带给患者本身和家人的,不仅是不堪忍受的痛苦,还有奢侈的治疗费用。

养老院、疗养院的应运而生也是为了给医院腾出更多的床位,但也因此带来了生命质量的问题,这些养老院或疗养院没有温情且冰冷。活在里面就好比是在监狱。后来,善终服务、如家一般的有隐私的疗养院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点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善终服务,不仅是因为是无法治愈的绝症,更是想提高最后生命旅程的质量,减少痛苦,陪家人在一起留下最好的回忆。

2. 医患关系:从病人角度出发

医疗的目的是给人幸福,书中介绍医患关系通常有三种:家长型(告诉你应该怎么样,需要按照这么做),咨询型(给你摆出很多手术方案以及利弊,让你选择),解释性(结合你自身的情况,考虑你的目的,从而制定适合你的治疗方案)。

作为医生,作者认为最理性的方式应当从病人的角度出发,知道病人的目的是什么,比方患者想吃冰激凌,看电视球赛,能走路上厕所,那么这个手术方案 A 是否能做到这点?即使忍受更大的痛苦,同时,患者是否愿意为了能达成自己的目的接受痛苦和风险?如果不能,或许别的手术方案或者保守治疗会是更好的选择。

所以对于选择,医生和病人应到坐到一块,好好商量,让病人感受到医生跟他是站在一起的。从病人的角度出发。

3. 作为家人

对于家人来说,患者在无法说话,失去交流能力后,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案是艰难的。虽然他没发做出选择,但是,他自己的选择更重要。患者对于琳琅满目的治疗方案,可能看着都眼花。

所以作为家人,我们要知道患者想要什么,对他而言,什么最重要,为了达成这个目的,可以忍受多大的痛苦。根据这些来选择手术方案。

所以在这之前,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艰难谈话。其实这里和解释型医生很类似,医生和家人都要清楚患者想要什么,患者的目的。作为家人,很容易感性地认为抢救是第一位,一定要让他活下来,不能让他离开,可能有时候家人的想法,带给被爱的人(患者)的是一种痛苦和病痛后的二次伤害。

4. 善终服务

其实,前面我也简单提到过,如果确认是绝症或者选择姑息治疗,善终服务是不错的选择,即使大多数人都在避免提这几个词。但正如我一开始所说,死亡是一个强敌,全军覆没不是我们的目的,减少病人的痛苦,在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家人,给彼此留下最美好的回忆,达成患者的目的,或者说遗愿清单,进一步提高生命的质量或许才是更重要的。

说到的遗忘清单的确是需要帮助他们去完成的。但此外,对于老人,他们应有自己的日常习惯活动,即有自己要做的事情,而不是无所事事,如锻炼身体、娱乐的习惯、和家人玩耍等等,而不是中日不知所做,这只会让老人胡思乱想,乱猜疑,导致发脾气、加重老年痴呆的程度等问题。老年人的这些日常习惯活动中应该有锻炼脑力的最好,减缓痴呆的加重。

关于生命质量,书中提到的一项疼痛实验,说明有两个时间点很重要。作者用球赛拿来比喻,一场球赛让你难忘的是最精彩的射门的高潮时刻,另一个则是比赛最终结束时。相对于人的一生而言,最美好/痛苦的时刻和最后的时刻,都是难忘的,治疗过程中最痛苦的时刻,最开心的时刻,也让我们难以忘怀,那不妨让最后的一点时间也成为美好、开心、难忘的时刻。提高生命质量的善终服务,在某些已知时日不多的情况下或许真的是不错的选择。